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改革开放40年,枞阳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2-10-02 15:16:21 1267

摘要: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从此中国迈入历史新时期,逐步出现了思想大解放、体制大变革、社会大转型、经济大发展等局面,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40年,沧海桑田,历史发生了巨...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从此中国迈入历史新时期,逐步出现了思想大解放、体制大变革、社会大转型、经济大发展等局面,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40年,沧海桑田,历史发生了巨变,中国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引领者。枞阳也在这4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多措并举促改革 亮点纷呈看变化

刚刚过去的2018年,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为民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狠抓改革举措落地。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围绕五大发展行动,围绕“五个主题年”活动(即基础设施会战年、园区改革创新年、全域旅游突破年、民生改善攻坚年、社会治理强化年)确定重点改革举措,聚焦聚力推进。

稳步推进园区改革。

深入开展“园区改革创新年”活动,全面启动开发区体制机制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园区金融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成功搭建经开区投融资平台,园区产业基金稳妥投放,“一区四园”发展内生力、要素保障力、综合承载力逐步提升。

深入创新脱贫攻坚新机制。

✔创新“法治+扶贫”新模式。2018年2月27日至28日,由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法制日报、安徽日报等10多家中央驻皖及省级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来到枞阳,集中采访我县法治扶贫工作,并形成了系列报道。

我县充分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作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法治护航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法治思维融入脱贫攻坚工作,探索“法治+”新模式,建立法治建设与脱贫攻坚 “互建互促”新格局。

✔创新教育扶贫新模式。扶贫不显贫的“田螺姑娘”教育扶贫典型做法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广泛报道。

✔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实施电商扶贫“定量帮扶,以销促帮”行动,依托“和沐生活”电商平台,实行“一村一店、一户一卡、一品一码”的精准化帮扶(“一村一店”就是一村开通一个农产品网店;“一户一卡”就是一户建立一张电商扶贫帮扶联系卡;“一品一码”就是一个可售农产品设置一个二维码,确保农产品可追溯、可追踪),其做法被《经济日报》点赞转载。

创新就业扶贫新模式。构建“421”模式(即“4”就是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返乡创业、组织外出务工就业;“2”就是开发居家就业岗位、开发农村辅助性公益岗位;“1”就是实施技能培训扶智扶贫),打好“技能扶贫+扶智扶志”“电子商务+就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保险”组合拳,构建 “产业+就业”“创业+就业”“劳务+就业”“企业+就业”的就业扶贫模式,走在全省前列,全省人社扶贫工作推进和经验交流会在枞召开。

✔创新特色种养业扶贫“万千工程”。充分利用小额扶贫贷款,跨村整合,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重点实施枞阳白茶、稻渔综合种养、设施蔬菜、水产健康养殖、秸秆综合利用、苗木花卉等六大“万千工程”。

探寻文旅结合新路径。

✔探索文旅融合发展。2018年10月30日上午,枞阳方园开园仪式在枞阳县义津镇高升村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启生宣布开园,市委常委、枞阳县委书记刘亚东致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昌红梅主持开园仪式。

枞阳方氏名人故里——“方园”应运而生。旨在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枞阳优秀历史文化,建设山水枞阳和文化枞阳,打造铜陵文化旅游新亮点,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8亩,规划建筑面积约2900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由市文投公司于2017年底开工建设。建筑设计以安徽明清时期民居风格为主,并结合了当地建筑特色与风貌,共建有1个总馆和6个分馆。其中,总馆“桂林第”原为方氏六世祖方懋住所名,馆内概述了方氏家族历史渊源、家风家训、文化成就和历史贡献,同时展示明清以来史志记载的方氏历史文化名人;分馆则遴选方氏家族中成就和声誉最为显著的方学渐、方维仪、方以智、方苞、方观承、方东美等6人作为代表建馆,根据人物特点分别将其展馆命名为崇实堂、此藏轩、宜田居、清芬阁、抗希堂和东美亭。刘亚东在致辞中说,枞阳自区划调整至铜陵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地文化融合,全面启动“枞阳名人故里游”项目。

方园开园既是枞阳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破题之作,也标志着枞阳在更深层次开发特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从“历史资源”向“静态展览”“活态传承”的发展道路上,初步形成了“文化建设+主题公园+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让枞阳文化“既有讲头,更有看头”。把枞阳“方园”建成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传育立行”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游”基地。同时,以“方园”开园为新起点,进一步挖掘枞阳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枞阳文化元素的品牌,全面提升枞阳文化旅游美誉度和竞争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高标准通过国家文化部实地考核验收。

✔推动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组织开展“全域旅游突破年”活动,强化规划引领,增强产业支撑,加快实施旅游强县“五个一批”建设工程(即形成一批旅游精品景区、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一批旅游新业态、一批特色旅游商品、一批旅游领军企业),同步推进浮山风景区经营权变更和浮山5A级旅游景区创建,截至目前,接待游客470万人次,增长18%;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增长20%。

稳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完成240个村、21.8万户农户、75.2万亩耕地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县级汇交数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农业部质检,获得全省优秀等次;完成206个村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变”改革的村分别达72个、53个。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耕地流转面积40.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59%。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组织开展“社会治理强化年”活动,稳步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八大工程”(党建引领的“强基”工程、标准化三级综治中心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的雪亮工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大调解工程、群众安全感提升工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程、“法治+”专项工程、群防群治队伍“守护”工程),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指数在全省排位大幅提升。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铲除了涉黑组织1个,移送起诉26起103人,依法判决21起63人,工作经验在全省专题会上作交流发言。

深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如期完成县监察委员会组建挂牌等,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扎实推进,全面实现县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启动乡镇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探索“互联网+监督”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成并运行“五务”公开监督平台,初步实现了基层权力运行的痕迹化、信息公开的网络化、群众监督的便捷化和公开责任的链条化,为有效监督基层权力运行、破解基层监督难题,提供了有形有力的抓手,被省市媒体集中宣传报道。

积极打造“智慧党建”。

创新党员教育和组织生活管理新模式,依托中国建设银行党费“云平台”管理系统,启动县供电公司党委、公安局党委、县教育工委党费管理“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有效解决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缴纳不及时、不方便等问题,切实推进党费收缴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高效化和制度化。

社会养老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

如何破解公办养老机构发展活力不够、服务能力不强、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我县积极推进敬老院转型改制,创新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前,省财政厅印发《枞阳县会宫镇敬老院转型改制基本经验》,要求全省各市县借鉴学习。

2011年,我县积极推行敬老院民营改革,由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爱心人士左和伢托底“接盘”会宫镇中心敬老院,投资4800万元进行扩建升级改造。推进改革改制,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实行产权变更,在确保政府需保障的“五保”老人优先入住前提下,对原国有资产评估后作为产权投入。二是实行土地变更,按土地政策和规定,通过协议出让形式将原行政划拨土地转为经营用地,由民营投资者出资取得土地使用权。三是实行法人变更,政府不再介入经营管理,明确民营投资者法人主体地位。实现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多元养老。2014年,左和伢牵头与其他股东投资7800万元,在会宫镇共同创办枞阳华山医院,建成后华山医院与中心与敬老院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保障老年人门诊、住院医疗需求。

一是转变医疗服务方式,由华山医院在中心设置医院服务窗口,实现“小病不出院,大病不出镇”,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二是转变医疗支付方式,华山医院对中心老人常见病治疗只收药品费,属“五保”老人的全部免费;对入院治疗的中心老人,医保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按医药成本费减半收取。

为支持养老院转型发展,县政府批准敬老院加挂“枞阳县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在确保辖区内五保老人集中入住的前提下床位向社会开放,目前入住率由改制前的30%上升至100%,优化了养老服务供给,促进了养老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促进了周边居民增收,初步实现了老人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从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改制实践看,撬动社会成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制缓解了当前床位闲置与需求不满足的矛盾,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成效明显。一是有利于实现管办分离。通过公建民营改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理顺了权责关系,明确了政府仅承担市场监管责任,有效解决了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监督者的矛盾。二是有利于盘活闲置资源。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床位向社会开放。增加营业收入,有效改善了养老服务质量和条件的同时,提高了床位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推行公建民营,实现养老机构轻资产运营,可以降低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投入成本,有助于其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有助于其改善条件,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同时促进周边居民就业增收。四是有利于弥补服务短板。通过改制扩展服务对象,延伸了服务内容,有效改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缺乏的现状,为社会上有经济能力的农村留守、空巢、失能老人养老解决了后顾之忧。

改革开放 让枞阳面貌发生巨变

在1979年的枞阳县国民经济计划中,交通运输计划仅限于运输生产,公路交通建设基本上还是空白。资料显示,1978年改革开放前,枞阳县全境只有枞桐路、官横路、下北线等几条砂石公路,而且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只有240公里。 “那时候,枞阳只有几条公路,路面还窄,弯道又多,坡子也多不好走。从枞阳到合肥的客车,来回一趟要跑一天……”据县汽运公司副经理李友广回忆。

改革不断深入,开放大潮奔涌浩荡,枞阳交通建设持续发力。到1990年,已修建四级公路28条192公里,修建村级公路120公里,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452.2公里,到2002年,这个数字被刷新到1422.45公里,全县80%乡镇公路全部为沥青路面,91%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特别是区划调整后,枞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井喷式发展,G347、德上高速枞阳段等一系列大项目建设呈现齐头并进的火热场面,“四好”农村路初具规模,长江水上安全通道加快建设,全省第一家城乡公交一体化3P项目顺利实施。2016、2017年,枞阳交通总投资完成60多亿元,超过“十二五”总和的5倍,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突破3500公里,超过改革开放之初15倍。县交运局副局长吴会祥在接受采访时说:“截止2017年,枞阳路网平均密度每一百平方公里达193.69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46公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完工,258个行政村水泥路全部贯通。

改革的强大动力,助推了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清晰,也成就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之初,在枞阳基本建设计划中,城乡基本建设多年停滞不前,县城发展也是不尽如人意。资料显示,1977年,枞阳县城所在地枞阳镇共有主要街道4条,它们是正大街、二大街、胜利街和凤凰山街,总长大约只有2500米,主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一万多一点。1978年,枞阳着手制定县城发展规划,近期规划到1990年,县城人口规划3万,用地面积2.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到2000年,枞阳人期盼着到一个千年结束,一个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县城人口能达到4.5万,用地面积能达到3.9平方公里以上。

县住建局原建工股股长殷永龙说:“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县城很小,所有的政府机关和相关单位都集中在老城区。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出行和生活水平都相当低,如果按78年的生活跟现在对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枞阳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按照“皖江新兴增长极,绿色发展典范区”、安池铜地区重要工贸港口城市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节点城市的目标定位,枞阳正在统筹推进产业升级、城乡一体、生态保护、公用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县城人口和城区建设用地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十几倍,到2020年,县城人口规模有望达到18万人,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有望达到18平方公里。一座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滨江城市,正在崛起。

新年伊始,我县将围绕贯彻落实上级重点改革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群众获得感、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抓谋划,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硬任务,研究务实管用的硬举措,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在我县落地见效,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本报综合 本篇部分资料由县委改革办提供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