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在江淮大地上催生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发展奇迹。本报今起推出“40年改革风云录”专栏,深入报道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徽改革典型事例和先锋人物,记录历史光辉足迹,感受时代强劲脉搏,为在新时代新起点推动改革开放再出...
改革开放,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在江淮大地上催生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发展奇迹。本报今起推出“40年改革风云录”专栏,深入报道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安徽改革典型事例和先锋人物,记录历史光辉足迹,感受时代强劲脉搏,为在新时代新起点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汇聚前进磅礴力量。
当思想冲破桎梏,能够激发出怎样惊人的能量?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40年,历史雄辩地给出了答案。
历史的答案,总有一些格外醒目的注脚:27年前,一篇《醒来,铜陵! 》的4000余字长文,加速了思想解放的步伐,增添了改革发展的动力,在铜陵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
27年后,重读当年文章,思想的温度和时代的脉搏依然清晰可触。字里行间喷薄欲出的改革激情和历史担当,深深融入铜陵的发展脉络,赋予这座皖江小城以鲜明气质,也给今天的我们以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一
日历翻回到1991年11月14日。当天的《铜陵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署名“龚声”的文章《醒来,铜陵!》。铜陵市电台、电视台也相继播发。
以如此规格集中发文,显然“大有来头”。令人惊异的是,这篇“大有来头”的文章,不似通常那种四平八稳的风格,在简短回顾了铜陵此前十多年发展成绩后,便以绝大的篇幅自我揭短、自曝家丑。
——铜陵经济效益低下的数据被和盘托出,短板被拿来与芜湖、马鞍山、安庆等沿江三市作比较。文章反躬自问:“高速度为什么没有带来高效益? ”“一江春水向东流,同处一江景不同。这是为什么?! ”
——铜陵一些人、一些单位积淀的计划经济意识、僵化的观念、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被无情解剖。文章直言:“以上形形色色的问题虽挂一漏万,却展露了相当一部分铜陵人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上的丑陋之处。 ” ——铜陵在你追我赶的改革大潮中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被反复提起。文章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深情呼唤:“每个有志的铜陵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怎样才能无愧于脚下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土地?! ”“醒来,铜陵! ”
二
一石激起千层浪。
《醒来,铜陵!》使铜陵市广大干部群众受到强烈触动。“当天就有很多热心读者给报社打来电话,称赞文章写得好。”时任《铜陵报》总编辑洪哲燮回忆,报社随后专门组织企业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座谈,深入揭露矛盾、转变观念,为改革发展寻方问药。
如同被大喝一声、猛击一掌,很多铜陵人痛定思痛、深刻反省。《读罢此文寝难安》《常败“将军”不能常挂帅》等大量读者来稿,涌到媒体,直陈流弊、慷慨建言。在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锋中,一场经济思想大讨论逐步深入。
时任铜陵市委书记孙树兴在一次谈话中总结,广大干部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讨论,关心经济建设的空气浓了,找差距的自觉性高了,求发展的紧迫感增强了,思考问题、议改革、话开放的人多了,干部群众的改革开放意识、开拓进取意识有所增强,不少单位通过大讨论,发展思路得以开拓,规划开始完善,精神进一步振奋。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
不久,铜陵的大讨论由虚转实。一场旨在彻底打破“三铁”(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思想、砸破“三铁”体制的全面改革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率先进行,用工制度、干部管理、机构设置、国有企业等也先后列入改革计划。 更新了思想观念,提振了精神状态,铜陵全市上下以更大的决心和激情投入改革、拥抱改革,发展的进程、节奏明显加快。
三
《醒来,铜陵! 》一文烧旺了思想解放之火。很快,这把火在更大范围蔓延开来。
1992年1月4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一套总标题为“醒来,不只是铜陵”的系列报道。随后20天,又相继推出数十篇报道,并配发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阐述铜陵经济思想大讨论的意义。
一夜之间,铜陵市思想解放的这把火,烧向了全国。
芜湖、马鞍山、安庆等省内沿江兄弟城市首先响应。1992年1月10日,在一次座谈会上,安庆市有关负责人表示,《醒来,铜陵!》也给安庆敲响了“起床”钟声。芜湖、马鞍山两市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要借铜陵这把火,烧烧自己。
神州大地热气腾腾、应者如云。
《“西安不安了”》《自醒,时代的呼唤》等相关文章相继在媒体刊发。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铜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主题,对整个安徽、整个华东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共同的命题。 铜陵,一座普通的皖江小城,因为勇于解放思想,而卓然挺立时代潮头,绽放独特光芒。
四
解放思想,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引发革命,从来都需要勇气。
近30年后,在改革开放的共识前所未有深入人心的环境里,回望《醒来,铜陵!》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或许令人有理所固然、水到渠成之感。但看似寻常最奇崛,在“左”的东西依然干扰视听、“姓资姓社”激烈交锋的1991年,铜陵的经济思想大讨论,充分体现了主事者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自曝家丑、自揭短处,公开不足和差距,会不会让人觉得是否定过去?会不会让人觉得“大棒朝下打”,把问题和责任往一般干部群众身上推?文章发表后人们无动于衷怎么办?各执己见怎么办?一些亲历者的回忆中,并没有回避《醒来,铜陵! 》一文发表前存在的顾虑。
推进改革大业,须有勇气和担当。 《醒来,铜陵! 》正式发表后的热烈反响,正面回馈了勇气和担当。人们参与改革、投身改革的热情被极大激发出来。
在由此引发的更加深入的讨论中,也有干部群众直言不讳,向铜陵市委、市政府提出批评意见。其时,也有声音议论这是市领导“惹火烧身”。给市委市政府提的意见,能不能反映、见报?时任铜陵市主要领导答复:照反映、照登。市里还专门召开会议,深刻反思,理清思路。
“听到市政府领导如此坦承地反省,记者则看到了一种真正的责任感。 ”《经济日报》当年的报道如此写道。 正是靠着这种责任感,思想得以不断解放,改革得以持续深化。
五
深化改革永不停步,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醒来,铜陵! 》所激发的热烈讨论,打破了观念束缚,推动了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的改革实践,又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供了现实土壤。
1998年5月,一场名为“学理论转变观念,理思路加快发展”的大讨论在铜陵拉开序幕。其时,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铜陵经济陷入低谷。 《铜陵日报》发表署名“正言”的《起来,铜陵! 》一文,面对新世纪的召唤,再次发出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的时代强音。
2008年,改革开放迎来30周年。当年5月,《铜陵日报》重磅推出《崛起,铜陵! 》一文,直陈铜陵存在“四大病症”:资源依赖症、创新乏力症、改革犹豫症、城市侏儒症。清除征途上的新“拦路虎”,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一场新的改革攻坚战在铜陵全面打响。
从“醒来”到“起来”再到“崛起”,铜陵始终勇于清理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不断破除阻碍改革深化的观念桎梏,改革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更有活力。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改革开放已经迎来40周年。继续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必将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醒来,铜陵!》
文/汪洋
当历史的脚步匆匆跨入本世纪最后十年的时候,每一个铜陵人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自己。
十年磨“剑”锋自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陵人以“开山取宝、凿石求金”这一锲而不舍的精神,为铜陵生存、发展开拓出颇为辉煌的新天地:
——1990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社会总产值增长3.5倍,国民收入增长2.6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7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3倍。1990年与1985年相比,在省辖九市中,我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分别居第5位、第2位和第2位,财政收人的增长幅度也居第3位。统计数字证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铜陵在前进;
——“铜陵特区”已早为人们所淡忘,而淡忘的又岂止是这一名称:工业持续22年“单打一”采冶铜已被有色、化工、纺织、电子、建材五业并举、齐头奋进所取代;农业也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农、林、牧、渔、工、商、运、建综合发展的大农业;铜官山下、天井湖畔,水、电、气管线密如蛛网,成片的厂房、住宅楼各呈风姿……这一切都寓示着一个新的工业港口城市正在孕育之中。
每一个铜陵人、每一个熟悉铜陵的四方宾客,都会为铜陵的飞速发展而自豪。人们知道,这10多年是铜陵建市以来最辉煌的时期,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居民受惠最多……
同处一江景不同
然而,当我们拿起理性的放大镜,回顾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履痕时,便会在辉煌中看到不足、看到令人震惊之处:
1990年与1985年相比,全市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产值增长了31.9%,但销售收入利税率却下降2.85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下降2.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产值率下降16.89个百分点,留利水平下降22%。无情的数字告诉了人们一个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即在“六五”末期效益水平已经很低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我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惊人地下降了。
高速度为什么没有带来高效益?与沿江地市县相比,同处一江景不同。这是为什么?!1989年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人均创利税,全国是3851元,全省是2501元,而铜陵仅有1741元。
我们还常常为铜陵“七五”的高投入而沾沾自喜,但殊不知,投入像一根“魔棍”,变化多端,既可以变为“宁馨儿”,又能够化为“丑八怪”。截至1990年底,市属地方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债务总额已高达8.23亿元,其中外债3058万美元。这些债务的61.2%(5.03亿元)要在1992年以前还清。而1990年实际只还了0.4亿元,其中还有0.15亿元是靠免税还的。按照现有企业的盈利状况推算,我市每年的债务利息都难以全部偿还。高投入为什么没有带来高产出?
除此之外,不足和差距还有很多很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品的结构层次和质量档次仍然偏低;农业的保障体系相当脆弱,生产力水平亟待提高;各项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对这些,一些有识之士心中充满了困惑与焦虑。铜陵为什么不能发展的更快一些?为什么不能解决别人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边,倾听着大江东去拍岸的涛声的时候,不能不深深地思索:怎样才能医治好我们身上的“疾患”,以健壮的体魄,去创造铜陵更辉煌的明天?!
剔肤见骨找病根
透视铜陵这个既健康又染疾的肌体,不同识见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诊断”。但是,一个最准确的诊断,已经由历史老人作出了,这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未及时更新,精神还不够振奋,商品经济意识淡薄。这些“病源”互相渗透,彼此诱发,产生了阻碍我们前进的一个又一个“病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不强:有些部门和单位,以“自我”为中心,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办,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推。外地进城劳动力的管理,与此沾点关系的部门都抢着伸手揽,而集资修路建桥等,有关单位就拼命往后退。企业兴旺的时候,各个部门都想去捞一把;企业困难的时候,不少部门都撒手不管。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处理工作以文件为中心,以条条为标准。有个企业为了优化生产布局,曾经打算将企业的内部结构作适当调整,但有关部门却从条条出发,不给配套政策,使企业调整无法进行。一个外商很有兴趣的微波炉项目,本应在铜陵落户,但这个说资金不落实,不能批立项,那个说没有立项不能给资金。各用各的文件,各持各的道理,扯皮扯了一年半无结果,外商一气之下跑到大连,人家半天就立了项。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表现在其他工作与经济工作两张皮上。文化、教育、卫生、宣传、组织、统战等部门部署工作,有不少可以也应当与经济工作相结合而没有结合,就在知觉或不知觉中影响了经济建设。某厂党委一位领导,在一次和主管部门干部交谈时,竟说“生产上的事我们一概不管”。在这样的干部心中,哪还有“中心”的地位?
商品经济观念薄弱:在商品经济已占很大比重的今天,我们相当多的厂长和经理至今仍在迷恋产品经济的“温床”:争保护、要计划有门,闯市场、搞经营无术,全然没有效益观念。麻纺产品严重积压,就是不能进行有效地推销和处理。有些企业,舍得花钱搞基建、盖办公楼,却不愿花钱抓技改,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强烈的反差。
就是抓技改,也是无头苍蝇瞎忙乎。某厂搞技改,投资几百万,试车几个月,产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报捷之声犹在耳边,却停止了生产。一查,原来是工艺、技术早已落后的项目。在农村,则有相当一部分人“种树怕吃亏、养鱼怕偷、办工厂怕倒、做生意怕骗”。这怕那怕,就是不怕挨穷受苦。商品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们的一些企业,愿意花钱买轿车、搞装潢,就是不愿花钱培养人才,不愿接收大学生。现有的人才不敢用、不会用,外面的人才不给进,企业靠什么求生存、图发展?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但我们的一些经济主管部门和企业,市场观念十分淡薄。多数企业的销售工作十分薄弱,中央的政策不敢用,省里的政策不会用,市里的政策不知道用。市府(90)50号文件对处理积压产品等问题,规定得很宽、很明确,可就是有那么一些经营者不学习,不研究,任其产品涨库积压。我市拥有的销售队伍数量,不说与江浙比,就同桐城县的10万销售大军比,也相距甚远。
精神状态不振作:从机关到企业,都有那么一些人,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目标不明,任务不清,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在今后3年应该实现什么目标,今后5年能达到什么水平,采取哪些办法和措施,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心中无数,却泰然处之。一些干部“过糊涂日子当太平官”:坐机关的,不知道要研究哪些问题,搞好哪些服务;办企业的,不了解市场如何变幻,不懂得新品种怎样开发;搞农业的,讲不清粮食产量多少,水利设施如何,多少人温饱没解决。有一些干部,整天长吁短叹,畏首畏尾:处理积压产品怕亏损,开发新产品怕没市场,进行技改怕缺资金,处理不合格工人怕遭报复。还有极少数干部,或浑浑噩噩,或谋私钻营,有的竟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改革意识不浓:经济社会工作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靠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但我们的不少同志,仅仅把改革叫在口中、写在纸上。大家都赞成住房制度改革,但适当提高房租、多住房子多拿钱,一些人就大叫大嚷受不了。公费医疗的漏洞众人有目共睹,但不少人又不愿承担改革的风险。在居民区进行安装有线电视的试点,受益者都说是件大好事,但一提要自己掏点钱,又说“这不能算是办好事”。都说分配不合理,但在企业实行质量工资制,又有人说技术低的工人吃了亏。“铁饭碗”都说要打破,但让违纪工人下岗,或作出处理,就有人四处说情。在他们的眼里,改革都必须对自己有利,个人不能作出任何一点牺牲。
对外开放观念差:铜陵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之旁,又是皖江开发开放四城市之一。
可我们的一些部门单位的领导、职工又是怎样对待开发开放呢?今年初,当南京市一位副市长率团来铜考察时,在城外转了一个多小时方才摸进城,其原因就是本市入口处连个起码的标记也没有!一位外商结束访问离铜时,要用美钞兑换人民币去结账,但有关人员正在学习,还说:“对不起,业务暂不办理!”一位意大利商人来铜陵住旅馆,面对积满灰尘的窗户、掉了螺栓的马桶盖和污迹点点的被套,他问道:“这像做生意的吗?”我市第一个较大的中外合资项目——金光延压加工有限公司,从立项到审查,从筹资到审批,前后费时近两年,盖了几十个公章,才得以上马。如果不是外商有耐心,这个项目早就告吹了。
以上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又没有及时正视它、解决它,才导致铜陵过去某些方面的落伍和现在某些事业发展上的裹足不前。
解放思想是先导
思想的解放常常是正确行动的先导。1978年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赢得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赢得了全国10多年的大发展。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经济要开放,首先思想要解放。开展“理思路、抓落实、奔小康”的大讨论,意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此,每一个铜陵人都应积极参与。当然,思想的解放往往需要进行痛苦的反省。鲁迅说过:“我常常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铜陵人,在大讨论中,都不应讳疾忌医,而应当勇敢地拿起时代的解剖刀,割除自己灵魂深处的一切毒瘤和病根。如果我们继续抱着僵化的思想、陈腐的观念、封闭的意识、萎靡的士气,那么,不是危言耸听,在迎接新世纪到来的十年接力赛中,我们铜陵将被别人抛得更远!
改革大潮澎湃。历史不允许我们再躺在产品经济上酣睡了。环顾神州,时不待人:沿海经济上去了,山东经济上去了,省内各城市也在你追我赶。每个有志的铜陵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怎样才能无愧于脚下这块浸满烈士鲜血的土地?!
醒来,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