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中国铜陵市概况

2022-10-02 18:14:46 612

摘要:铜陵市,别名定陵、义安,安徽省辖市,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铜陵入选并纳入...

铜陵市,别名定陵、义安,安徽省辖市,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铜陵入选并纳入其中。

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铜陵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历史沿革

铜陵

​夏朝、商朝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

周朝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1]

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鄣郡。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铜陵市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

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曹彬伐南唐 ,闰十月克铜陵县,初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县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 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 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铜陵解放。

铜陵市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1952年2月4日,铜陵县改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1974年3月1日,铜陵县由原属池州地区划归铜陵市辖。

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安庆枞阳县划入铜陵,撤销铜陵县、铜官山区、狮子山区,设立义安区、铜官区。

地理环境

铜陵市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 ~31°07"56"之间。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市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距省会合肥市123公里。铜陵市总面积308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1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2%。南北最长约51.5公里,东西最宽约103.1公里。[2]

折叠

地质

地层:铜陵境内地层出露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开始,直至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5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没有发生区域变质。

岩石:铜陵地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有分布。沉积岩总厚度大于4262米,划分为10系28个组地层单位。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共有49个岩体,地表出露面积59平方公里。喷出岩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变质岩主要为接触变质和热变质岩,分布岩体周围,宽度数米至百余米,仅少数可达1公里。

沉积岩以灰岩、砂岩、页岩为主,硅质岩、白云岩、砾岩次之,还有少量的锰质岩和煤层。

岩浆岩主要是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喷发作用,形成的侵入岩体、次火山岩和喷出岩。按其二氧化硅含量又可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三类。

变质岩,主要局限于侵入岩体与周围岩石接触的地带,主要有矽卡岩,大理岩和角岩。

构造

1、褶皱境内印支期形成的褶皱分为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复向斜、永村桥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 ;大通--顺安复向斜中分为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 ;新屋里复向斜包括凤凰山向斜、仙人冲背斜、元宝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中分村复向斜,其主体已出铜陵地界,境内仅见其中次一级的褶皱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皱有汪家村向斜。

2、断裂境内已知断层共有143条,依据地层与地层,岩体相互之间的切割、控制和覆盖情况,并考虑裂隙形成时的相互关系和褶皱之间的关系。境内断裂可分为印支--燕山早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4个形成时期。此外,尚有18条规模较小、切割岩层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查明时代的断层组合关系。

区内节理以剪节理为主,往往呈"X"形出现,志留系--三迭系地层中以走向北东及北西的两组节理为普遍,而近南北及东西走向的节理极少;朱罗系--白垩系的火山岩地层中以走向近南北和近东西的两组节理为主;第三系地层中以北东走向的节理为主。

3、地壳演化历史铜陵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浅海沉积,多次地壳运动造成了褶皱和断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内生有色金属矿藏,以后,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夷平作用,才逐渐成为今日的面貌。

折叠

地貌

铜陵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海拔300~500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比较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发育了一系列冲、坳谷地。其中以董店~朱村河谷平原为最宽广,海拔已降至100~350米左右,仅铜官山、棋盘石等兀立丘陵、岗地之上的低山,海拔可超过450米。地面平均坡度比南部小,一般仅15°~20°左右,仅断层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显得陡峻。北部平原,地势低下坦荡,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地面海拔小于15米,大部为8-10米,地面坡降多小于1/5000,水网密度高,河沟纵横,湖沼广布,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折叠

气候

铜陵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虽然铜陵地处欧亚大陆之东部,距海洋350公里,但受江浙一带山系所阻挡,海洋性气候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这里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天气炎热,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渡的季节,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常出现低温连绵阴雨天气。秋季以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退缩,内蒙古高压增强,铜陵地区又渐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出现秋季干旱。

折叠

水文

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55公里,最高洪水位16.64米,1954年,,最低水位3.29米,1979年,,年平均流量295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4620立方米/秒,1979年,,是铜陵市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