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18:28:06 | 浏览:557
铜陵通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
来(返)铜人员管理工作的通告
当前,全国新增本土感染者仍在快速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为有效防范疫情输入风险,就进一步加强来(返)铜人员管理工作通告如下:
一、非必要不来(返)铜。为避免疫情感染传播风险,请您务必暂缓来(返)铜。如您到达铜陵高铁、高速等交通卡口,我们将予以劝返。暂停与省外公务、商务、人员等交流,一律转为线上,倡导赴省外就医人员暂缓返铜,减少因隔离等管控需要给您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二、来(返)铜必报备。确需来(返)铜的,要提前3天向目的地社区(村)报备,必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铜时,在高速路口、火车站、汽车站等处实行抗原检测+核酸单采单检,结果出来前,一律不得离开,就地闭环管理。结果为阴性的,严格落实7天集中隔离+7天健康监测等管控措施,同时赋红码或黄码管理。
三、非必要不离铜。广大市民非必要不离铜,如确需离铜的,须提前向所在村(社区)或单位报备,并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途中务必做好个人防护,返铜前主动报备,并严格落实来(返)铜人员管控措施。
四、履行防控义务。来(返)铜人员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认真履行好疫情防控的个人责任和义务。凡刻意瞒报、谎报中高风险地区和疫情发生地旅居史或与病例接触史,以逃避防疫管控措施的人员,不按要求进行隔离和不配合防疫工作的人员,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安全,请您积极配合,密切关注疫情变化和管控措施的调整,不恐慌、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以上防控措施,依据疫情风险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将及时予以通告。
市县区疫情防控应急服务咨询热线:
市防指办:0562-2834659
铜官区防指办:18156223351
义安区防指办:0562-8810675
郊区防指办:0562-2896842
枞阳县防指办:0562-3211127
铜陵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应急综合指挥部办公室
2022年3月27日
转自:铜陵发布
来源: 合肥晚报
新中国首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只铜业股票都出自铜陵,铜陵是中国铜材加工领域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配套体系完善且独一无二的铜材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我国矿山铜资源紧缺、严重依赖进口的境况同样存在于铜陵。铜陵已被列入国家
9月20日,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率队赴铜陵市,调研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铜陵市副市长杨文萍陪同调研。调研过程中,赵振华到铜陵师范附属小学西湖校区实地查看校容校貌、教学设施配备以及课后服务开展
日前,铜陵市民汤云翼走进该市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办理新建商品房登记缴税业务,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全部手续。 “现在不动产登记缴税‘全城通办’,老百姓可以就近办,真是太方便了。”汤云翼开心地告诉记者。 汤云翼家住铜陵市铜官
今天,经济日报头版刊发了题为《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铜陵》的稿件,对我市打造长江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铜陵样板的实践之路进行了深入报道。全文阅读安徽省铜陵市因铜而兴,采冶铜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以工业立市,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在铜陵,安徽
安徽铜陵,在长三角存在感一般。不少人隐约知道,这是一个以铜矿出名的城市。一些资深媒体人也许记得,1991年11月14日出版的《铜陵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过一篇文章《醒来,铜陵!》。这篇4000多字的政论长文由铜陵市委决策部署,时任市长亲自策划
GDP增速连连趋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安徽省各地级市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铜陵何去何从?面对日益下行的经济压力,部分网友出现了悲观情绪甚至对铜陵市未来发展感到迷茫。本期,铜陵崛起对部分网友的误解做一个通俗易懂的解答,让您知道,铜陵未来可期!
“对于未来工作,胡启生要求,要切割好“脐带”,以新坐标新格局认识问题、谋划工作,主动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将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抓好“东向”发展,科学合理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主动融入长三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据铜陵市铜官区发布的消息,3月14日下午,全区副县级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刚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书记王书春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小军宣布省委、市委决定:陈洁同志任铜官区委副书记,提
据铜陵市义安区官方微信公众号“魅力义安”消息,6月20日,共青团铜陵市义安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区行政中心一楼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选举产生共青团铜陵市义安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团市委书记刘宬应邀到会祝贺并讲话。上述官方消息显示,原任铜
义安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推进“四大工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为加快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义安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实施“凝神聚魂工程”,坚守初心使命更加自觉。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